体育文化里的“井底之蛙”

作者: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5日

    总是不知该如何入手这个想写又写不太好观点,切入体育文化这一话题是完全是因为听了一部相声受到的启发。我对于郭德纲的单口相声还是特别喜欢的,尤其是进入正文主题之前的语言节奏特别好,和观众逗两句、说说自己最近的事儿,当然郭德纲他老人家说的大部分是烦心事儿,然后就这个事儿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昨天临近午夜听了一部叫《皮裤胡同凶宅奇案》相声评书,这部评书前面关于曲艺为什么目前在中国兴盛不起来的话题说得尤其棒,包括演员素质、观众方面浮躁情绪等都将戏曲文化贬低至谷底。而如果你是业内人士,那么郭德纲在说相声前这一段风格,可以看作是你对待问题如果冷静分析现象的范本。

 

     也就是这段曲艺为什么在中国兴盛不起来的话题引发我对体育文化的思考,我们的体育运动竞赛办得风风火火,可三大球成绩一漠再漠的现状不得不令其反思,看竞技体育是为了什么?前阵子看到懒熊体育CEO黎双富老师举办的一个关于中国体育产业人才交流的分享会,会上大咖云集,可能熟知中国体育传媒的观众知道,新浪体育的大老板魏江雷和关键之道APP的张庆都尽力竭力作着体育宣传幕后的很多工作,但可能是因为看问题的角都不同,微博上、论坛上到处都是对他们公司的谩骂,斥责体育传媒公司只知道盈利赚钱,丝毫不关心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可我还是一名还未毕业的大学生球迷,自知无法高瞻远瞩地去看待这个行业。看到论坛上网友们说的与我内心想的,强烈的碰撞在一起,让我时不时产生很多疑惑,可这种疑惑并非一日而成。就是我们的体育文化真的迎来了昌盛?我们的竞技体育水平拿钱真的可以砸出一个金花来吗?

 

     若用老郭看曲艺的角都,去分析现在中国的体育文化发展,姑且只能将其比喻为井底之群蛙,一群蛙生在井下,多束光打进井底,群蛙们感到前途光明,可怎么都觉得寸步难行。关于体育文化产业,其中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将体育当做一种消费品,没有养成所谓的“科班出身”而无法为体育文化产业这个庞大的体系提供足够的营养品,这使得体育文化产业虽然看起来无比红火,转播权几十亿地卖着,但仍然是高端资本游戏、金钱聚集的泡沫甚至成为施行政策便利的手段。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联赛中体现尤为明显,无论中超还是CBA,都不是以受众的满意程度作为重要衡量联赛是否成功的标准。好比如你去买东西,掏钱的是你,但是店主只关心你周围的人是否满意这件产品,如此一来你还能畅快地掏钱消费么?依稀还记得两年前炒的沸沸扬扬,李根领取总冠军戒指事件,直到现在我仍然相信大部分北京球迷能够容忍、理解李根的离去,我也信任常年担任北京首钢现场DJ的刘芳宇能够以他的临场经验去化解仪式上出现的尴尬,因为球迷的内心是很单纯并且很容易被感动。但这终究不是给受众去看的联赛,有的人害怕“添乱”害怕出现不和谐的场面,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几率,也要将其扼杀在萌芽中。可想而知这场秀,本就不是为球迷准备的,即便演化成了互联网上的地域攻击、在球迷心中形成低于偏见也是无所谓的,因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只在人心里。

        

    说到这里,那如何让观众对于竞技体育产生最大的认同度呢?我认为是参与是根基,一定要让观众体会到联赛以他们为本的人情味。例如2016年总决赛克里夫兰球馆外几万球迷的赛前party;每年NBA的总冠军会进行规模盛大的城市巡游;每一位NBA球员都会在世界瞩目下领取总冠军戒指;每年超级碗的中场星艺云集,观众呼喊着、支持着。虽说这其中会有掌声嘘声以及媒体过于苛责某一些仍然不完善的地方,但他们还能如此都淡然若定,这是因为观众给了他们这一切。

 

    希望我们自己的联赛能够让球迷决定一些事情,让球迷成为最终的被服务者,让球迷心甘情愿地为竞技体育、为职业联赛掏钱。而与之相反,现状是你越是不给球迷看的比赛,球迷就越不愿意掏钱,球迷越不愿意掏钱,职业联赛就变得越不像是给球迷看的,一个死循环……

        

    在一个死循环下寻求突破,我们只能是体育文化里的“井底之蛙”,很难成为中国龙图腾上一块坚实的拼图。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